读后感

四要素法

非暴力沟通倡导我们在沟通时使用四要素去描述观点

1.观察

不带评论和感受的描述事务

2.感受

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描述感受。
区分感受/评价/判断

  • 感受:我感到有些失落
  • 判断: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 评价:我觉得你们忽略我

3.需要

清楚谈话的目的,了解自己的需求,理解得越清楚,沟通效率越高。

4.请求

根据需要提出自己的请求,说得越清楚越好。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一种不使用负面情绪的沟通方式。
从两个方面去达到这个目的:

1.自身,永远从自身的需求去理解负面情绪,理智的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他们,忽略他人的话语中的情绪,而是直接从他们的话语提取需求,不要求对方强制满足自己的需求,使用请求而不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可以用在哪?

1.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沟通后对方面都有好处。

例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师生关系。双方或许都会觉得对方特别难沟通而拒绝沟通,但是关系的改善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处的,所以如果真的能提供机会直接一笔勾销,双方应该都是愿意的,这种关系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

在商业上,双方都有沟通的意愿,但是一方得利意味着另一方让利(或许暂时的),这种关系是不适合非暴力沟通的,因为都需要牟利。

2.日常同事沟通

非暴力沟通有四要素,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我觉得适合在职场上的只需要 1、3、4 步就可以了,不带情绪的去描述事务。
不评价,不命令,描述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完成工作,更好地完成工作。

昨天因为打游戏发了一通大火,我极力的压制住怒火问我真实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因为我没有得到男朋友的信任,他的行为和我的指挥不一致,导致我回到了泉水这个冷冰冰的地方。理解了真实需求后,我也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他能信任我(或许这个请求不够明确,我应该直接说能听从我的指挥,因为我看到的信息比较多),他反驳了一句:我没血了,所以要回家,我也有我的判断。我的情绪直接崩溃了,从请求变成指责,从指责变成命令,命令他以后一定要听从我的指挥,但这并不是我本意,即使这能达到我真实的目的。

人就是这么复杂,你希望他能满足你,但是你更希望他能心甘情愿的满足你的需求,如果他不满足你的需求,你就会指责他,抱怨他。他成为了提线木偶,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你却不快乐了。

如果只有一个人有话语权,这不是沟通,这是通知,这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在发火之后,复盘倒是挺有用的,可以推敲自己的用词,以便下一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沟通,那请你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拒绝后拒绝当跳梁小丑。如果你的目的是发火,那你随意,最后能达到的效果也就是伤害别人且无法满足自己的心里需求。发火一点也不舒服,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爱的人被伤害,从来不表现自己被我伤害的情绪,从来不指责不抱怨我,这对于发火的我来说是一种变相安慰。

我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在发火的时候能让你不发火,而是冷静的时候能让别人不发火的同时更好地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别人无法满足你需求的时候,你仍需要让步,仍需要抑制住自己的怒火。情绪控制又是另一门人生的必修课了~


笔记

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
80 个笔记

译序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前言

几个月后,我房间的一面墙上就写满了各种“隐蔽的暴力”。与“身体的暴力”相比,它们的危害性不那么明显,但祖父认为它们更为有害。他解释说,归根结底,是“隐蔽的暴力”激怒了受害者,使他作出暴力的反抗——不管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以团体成员的名义。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我们为促进和平所做的努力,要么徒劳无功,要么昙花一现。不切断地狱之火的燃料供应,怎么可能成功灭火呢?


在国家危急时刻,能否挥舞国旗聚集在一起,并不重要;成为超级大国,拥有多次毁灭地球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通过军事力量,征服世界其他地区,也于事无补——因为恐惧无法带来和平。


人生的抉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回避责任

还有一次,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此前,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也曾以为,作为父亲,我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是的,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他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不评论是否代表没有个人的看法?我想哲学家想表达观察应该是以尽量客观的角度描述事实,不带个人情感,和自己所看所思所想的评论不同。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胡说八道”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在不知不觉中,我作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区分观察和评论

可以通过少使用与评论有关的词来避免言过其实

注意:“每次”“曾”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我看安迪打了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打半小时。
·我不记得你曾写信给我。

“总是”、“从不”等词语在以下句子中表达的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被压抑的心灵

区分观察/感受和评价,不要使用评价去描述感受,也不要专注于他人的评价,忽略它背后真实的感受。

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


区分感受和想法

区分感受和判断。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难以承受的痛苦

在一次研讨班中,我们就社会文化对妇女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妇女在表达请求时感到别扭,好像做错了什么。例如,她可能不会说:“我今天累坏了,晚上想休息。”相反,她的话听起来也许就像是辩护词:“你知道我一整天都没歇过,我熨了所有的衬衣,把这周的脏衣服都洗了,准备了午餐和晚餐,还出去买了东西……你是否可以……?”“不!”她委婉的请求非但没有被接受,反而马上被拒绝了。她试图证明她应当获得某种权利。然而,对方的拒绝似乎再次表明她的需要微不足道。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小结

女士:“听到你说‘我们应该让私生子女像以前那样见不得人’(观察),我有些担心(感受),因为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乐于助人(需要)。来这里领取食物的人,有些就是‘少女妈妈’(观察),我希望她们能喜欢这里(需要)。你是否愿意告诉我,小莉和她男友进来时,你是什么心情?(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有一幅卡通画描述的是一个人掉到了湖里。在湖中挣扎时,他冲着岸上的狗喊道:“快去求助!”在第二幅画中,这只狗躺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台上。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帮助”的含义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和这位父亲一样,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例如,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为了鼓励他人说更多,每句话开头肯定他的描述而不是要求她按照你的理解的意思说清楚,最终目的是让她更了解自己,了解更实际的需求。

我:“你想要得到什么呢?”
她:“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我:“我猜你会这样说。”
她:“为什么?”
我:“我认为,我们感到沮丧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努力去实现梦想了吗?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亲或好母亲。如果我们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你要过得快乐些,我想请你想想,为了改善你的生活,你希望他人做些什么?”
她:“我只是希望有人关心我。这没有什么不合理,不是吗?”
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现在我想请你谈谈其他人怎么做才是关心你。例如,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吗?”
她:“哦,你知道的……”
我:“可是,我并不清楚你具体期待什么。我希望你告诉我,我或别的人怎么做,才是按你期待的方式来关心你?”
她:“这很难说清楚。”
我:“是的,说清楚我们的请求有时是很困难的。可是,让我们想想,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她:“我开始明白我希望别人怎么关心我,不过,我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我:“是的,这经常是令人尴尬的。你愿意告诉我你期待我或别的人做什么吗?”
她:“当我说需要别人的关心时,我实际想要的是,即使我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需要,其他人就能考虑到我的需要。而且,我希望我总是能得到这样的照顾。”
我:“谢谢。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已经明白了你的愿望很难实现。”


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请求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了解他人的反应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谈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不是每个场合都适合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是引导他人且提醒自己关注真实需求的方式,工作上不一定是最效率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在印象中,如果我没照你说的去做,你就不会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并不想使唤我,在你叫我时,我会乐于回应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你将会发现,你一头撞在了墙上。当你反复提醒我,你为我做的各种事情,你最好准备再次碰壁!你可以大声抱怨、责骂,但我仍不会去倒垃圾。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给他人反馈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保持关注

假定有一位母亲和我们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孩子不论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听。”这时,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理解:“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办法。”这样的回答通常会鼓励对方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小结

她知道临死的病人常常因为惦记亲人而放心不下。有时,病人需要他的亲人告诉他,他们准备好了面对他的死亡——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离去。


倾听使身心痊愈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富有挑战性的。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他们的自责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应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担心这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为什么会自责?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
(1)符合我们的心愿;
(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自我宽恕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钱是社会回报一个人的主要形式。如果我们的行动是为了得到报酬,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失去生活的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动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快乐将会伴随着我们。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小结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合理的愤怒”?

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暴力的种子

在受到指责时,绝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上。当然,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出于害怕、内疚或惭愧,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为了充分表达自己,我们现在需要张开嘴,说出我们的愤怒——怒火此时已被转化为需要以及与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然而,表达此时的感受也许需要很大的勇气。对我来说,生气并冲着人们嚷“你们这是种族歧视”是很容易的。事实上,我甚至还会觉得高兴。但是,倾听心底深处的感受和需要却很可能引发不安。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也许会对那个人说:“你走进房间后,和其他人都打了招呼,却没有和我说话,现在你又在议论白种人,注意到这些,我的胃有些不舒适,而且很害怕,因为我很看重平等。我想请你告诉我,听到我说这些,你的感觉怎么样?”


先倾听他人

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表达自己之前,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如果对方还处于某种情绪中,他们就很难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并表达我们的理解,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惩罚的局限性

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惩罚可能是有效果的,因为威胁或惩罚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然而,通过第二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惩罚的局限性: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解决内心的冲突

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用非暴力沟通代替诊断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当作心理医生,他是否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人面对心灵的创伤


但是表达需求和想法可能会让病人对自己产生依赖,一旦他的某些表达需求没有满足后,他会不会更加严重。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和引导,会不会让他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的对话回答了我长期以来对分离疗法(Clinical Detachment)的困惑。在我所接受的教育中,分离疗法被认为是心理分析疗法的金科玉律。根据分离疗法的理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十分不专业的;有经验的医生则会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并避免因个人内心的冲突造成对顾客的伤害——他们就像一面镜子,让顾客充分投射他们的情感,然后,他们会作出诊断。我理解分离疗法的理论。然而,对于保持与来访者情感的距离,我总是觉得不太舒服;此外,我相信,在治疗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感受和需要是有益的。


我告诉他们,我不会去分析病人有什么毛病,而是问自己以下的问题:“她现在是什么心情?她有什么需要?和她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心情?我的心情反映了我怎样的需要?我想请她作出什么决定或采取什么行动,以使她能快乐些?”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将会揭示自己的内心活动以及个人需要。同作诊断相比,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深深体会到我们作为人的弱点。


赞扬的动机

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揭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所以,我认为,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联系。


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接受别人的感激

生活在商品社会中,我们也许不太习惯单纯地付出与接受。然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我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以及这激发了他们怎样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
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
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不自在,这并不明智。
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
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
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充分表达感激

我的感激。当时,他病得很重,濒临死亡。我想和他说出心里话,却又有些犹豫。“我相信,他已经知道他对我有多重要;如果我说出来,也许他会感到尴尬。”当这个想法出现在我头脑中时,我就已经知道,它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我常常假定人们已经知道我的情意,然而,这是想当然。此外,即使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感到尴尬,他们也会想听到明确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