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不太喜欢这种小说的风格,几条线穿插最后绘制成一条,而且前面建立的线索后面可以推翻,或许适合拍成电影吧。
笔记
焦虑的人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16 个笔记
Chapter 3
。他把两个大拇指用力按在眉毛上,仿佛那是两个按钮,假如同时按下去,坚持十秒钟,就能恢复人生的出厂设置。
Chapter 10
男人平静地看着他,几乎是有点儿同情地回应道:“你知道做父母最惨的地方是什么吗?就是别人总是根据你做得最糟糕的事情来评判你,哪怕你做过一百万件正确的事,但只要有一件事情做错了,那你永远都是不合格的父母。他们会觉得,你永远是那种‘孩子被公园里的秋千碰到脑袋的时候,你却在看手机’的人,其实我们每次都会不错眼珠地盯着孩子,唯独那一次低头读了条短信,就成了别人眼中的坏父母,以前做过的好事全都不算数。没人会一直跟心理医生唠叨他们小时候被秋千撞到头的经历,做父母的却永远要被自己的失误钉在耻辱柱上。”
Chapter 11
看到这突然闪现了小时候的回忆,时间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少,只是想要的事情太多了
习惯在黎明时分脚步踉跄地回家,穿过账单成堆的客厅,走向空荡荡的床铺,用安眠药和酒精麻痹自己。在那些一切都变得难以忍受的晚上,他会出去夜跑,在黑暗、寒冷和寂静中狂奔几英里,脚步如同越来越急的鼓点,敲打在人行道上,但他从来没有确定的目的地,也不打算完成任何目标。
Chapter 15
“嗨!能不能回答我的问题?”伦敦不耐烦地叫道。事后看来,朝蒙面持枪的银行劫匪大喊大叫显然非常欠考虑,但如果你了解伦敦这个人,就会明白这并不是因为她很蠢。她不过是个可怜人,没有真正的朋友,连社交媒体上都没有,所以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解那些她不喜欢的名人的生活上,看到他们没能毁掉自己的人生,她会黯然神伤。银行劫匪进来的时候,她正忙着刷新网页,确认两个出名的演员究竟有没有离婚。她希望他们离婚,因为有时候知道别人也过得不开心,你自己的焦虑就会减轻一点儿。
Chapter 20
这群机灵的小怪物总能抓住我们最大的弱点,可即便如此,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们几乎总是能原谅我们。
Chapter 21
吉姆震惊了,他觉得如今的年轻人就是选择太多,而这正是问题所在:假如吉姆跟他妻子刚认识的时候就有了现在的那些五花八门的约会应用,那么他俩永远都成不了,因为你总是有其他选择,所以始终没法下定决心。
Chapter 26
“高级餐厅的桌子之间离得更远,头等舱没有中间的座位,豪华酒店有单独的套房客人入口。在这个人挤人的世界上,你能买到的最贵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Chapter 27
有的人就是能够接受自己永远都不会摆脱焦虑的事实,学会与它和平相处。她试图成为这些人中的一员。她告诉自己,这就是你应该善待别人的原因,哪怕对方是白痴,而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可能背负着怎样的重担。
Chapter 36
“斯德哥尔摩”不仅仅是个地名,还是个象征性的形容词,代表那些喜欢惹恼我们、不让我们舒服的家伙。他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中就包括那群不给我们放贷的开银行的、揪着只想开点儿安眠药的病患问这问那的心理医生、买下我们打算重新装修的抢手公寓的老头、偷走别人老婆的兔子……总而言之,那些对我们视而不见、不理解也不在乎我们的家伙,统统都是斯德哥尔摩人。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几个斯德哥尔摩人,即便斯德哥尔摩人自己,也注定会与他们宿命之中的斯德哥尔摩人相遇,只不过在他们眼里,那些家伙的名号可能是“住在纽约的人”和“布鲁塞尔的政客”——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来的、自以为比斯德哥尔摩人优越许多的外乡人。
Chapter 40
安娜-莱娜不假思索地回答:“彼此相爱,意味着谁也离不开谁,而当你们谁也离不开谁的时候,就算不再那么相爱了,你们也没法……没法分开。”
Chapter 45
卢欧:我们更像是一群被某些错误决定连累到的受害者。
Chapter 46
我们没法改变世界,很多时候甚至也没法改变别人,也许只能尝试着一次改变一点儿。所以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尽力而为,亲爱的。我们只能挽救那些可以挽救的东西,竭尽全力,还要想办法让自己相信,这样做……已经足够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忍受失败,不被绝望淹死。
Chapter 49
对从来不曾亲自做过任何事的人而言,没有什么要比批评真正努力做事的人更容易的了。
Chapter 51
“看来你已经习惯了。”
“习惯什么?”
“一谈到真实感受,你就改变话题。”
“太让人意外了,为什么要选死亡金属呢?”
“因为这种音乐足够吵闹,能让你的脑子保持安静。”
Chapter 66
“我妈总是说,永远不要为自己道歉,永远不要为自己擅长的事表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