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今年的阅读主题是和商业主题,有具体的方法论,企业崛起的记录以及最易读的:人物手记。
看完感触最深的不是对创业/携程的追求,而是惊叹于季琦老师生活中对于煮粥用什么米,用什么水会煮出预期的粥的觉察,
我是一个生活中大大咧咧的人,生活不是生活,而是“活着就好”,但今天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追求品质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对人生质量有更高的追求。
当然不是指贵=品质,而是需要用心觉察那些真正好的适合自己的物品。
同时又想起来之前看的一本《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她说堆叠衣服应该将他们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件,感受它们的感受就能做好家务。
清明和昊臻惠敏一起去马来旅游,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摄影,昊臻说可以将美好记录下来,我说不喜欢,好像摄影会错过我用眼睛看到美好。
事实真是如此吗?最后我也会十分欣赏他们拍摄的美好,我可能只是为自己的懒找了个借口,说来惭愧。
读书笔记
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季琦
169 个笔记
阅读周期:
- 阅读时长:8 小时
- 开始时间:2/11/2024, 7:17:39 PM
- 结束时间:4/3/2024, 9:20:15 AM
社会的统一场论
这些佼佼者有许多共通点,通过“合并同类项”,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执着、专注、心无旁骛。能在一个行业内混出点名堂的人,通常都有那么一点“二愣子”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除了着迷和热爱,还有一份信念让他们坚持到最后。
二、不重名利,超然物外。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如果心里盘算着每一尺的价钱,估计画不出可以流传的作品。正因为这样的纯粹,他们才少了许多羁绊,才能够将自己的天分发挥到极致,取得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
三、兼容并蓄,没有篱栅。他们不会拘泥于前人的教条,也不会局限于现存的套路,而是从不同行业、不同的人身上汲取营养,在继承人类最优秀的智慧后,进行自我创造和突破。
四、胸怀天下,普度众生。这些人总是从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一己之私利出发。这样资源的配置才能带来最大的效益,而资源的耗散产生出最大效率的能量,反哺给系统,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
五、运气好。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时运。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因素,总在自己身上总结经验,然后觉得自己多么能干,多么伟大。讲到运气,好多人觉得就是“唯心”,就是迷信。实际上,“时运”就是我们自己有意或无意,顺应了宇宙运行的大势,和迷信没有关系。
乔布斯的启示
三十岁的时候,乔布斯出局了。对他而言,这是灾难性的打击。最初的几个月,他不知该做什么。他甚至想过离开硅谷,离开这一切。但他渐渐发现,自己仍然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在苹果公司发生的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这个事实。于是,他决定从头来过。
“有些时候,生活会拿起一块砖头向你的脑袋上猛拍一下,不要因此失去信仰。我很清楚,支撑我一路走下去的,是那些我所爱的东西。你需要找到你的所爱,工作如此,爱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会占据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你要相信这份工作是伟大的,你必须先热爱它;你只有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份伟大的工作,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寻找,不要停下。只要全心全意地去寻找,在你找到的时候,你的心会告诉你的。”
那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候。也因此,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乔布斯想到:“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的终点。没有人可以逃脱。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是生命的必由之路……你们的时间很有限,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其他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是其他人对生活的思考。不要被其他人嘈杂的观点掩盖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内心的指引。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想想死亡,尽管我们是一脸的无奈和虚无,但活着时还是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啊。
日日是好日
在节假日给你发问候的,多数是平常不熟悉、不联系的人,借此和你套套近乎,温润一下关系。熟悉的人,是不需要借节日来问候的;不熟悉的人,问候了也是白问候。在一大堆问候短信、微信里,你觉得给自己加了多少分?增加了多少的感情?
几年前,我就开始尝试在海外过年,还为此取了一个名字,叫“逃节”,效果还不错。然而现在,出国过年俨然成了新的时尚,应酬也随之追到了国外,简直是逃无可逃了。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修心。
前一阵子流行“拼命工作,拼命玩”的做法,认为理想的生活是不断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切换。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且不说拼命工作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就说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交错,人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也很难调节,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植物神经紊乱。
今日的我,已没有上班、放假的分别。
每天早上起来,心里都满怀让企业更好的理想,而且自觉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因为能够影响众多(每年近亿人次)中国人出行和差旅的生活。
生活即艺术
艺术家们都很有意思,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极其“自恋”,不管是真的假的,他们首先是被自己感动了。他们的生活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但很明显,他们喜欢生活在梦想里,不擅长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作品是他们内心的投射,他们通过艺术作品来完成自我的表达。
有位大师擅长大画,他的作品大都以黑色为主,且多为悲剧题材,很震撼观众。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候机,发现为保险起见,他们一家要分别乘坐两个航班。他对世界如此悲观,是不是正因如此,才激发他画出了伟大的作品?
有位著名艺术评论家发了一篇福柯谈生活艺术的文章给我,里面有一句话:“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技巧已不再重要,表达形式已不再重要,艺术作品其实是艺术家形而上的形而下表达而已。有思想的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伟大的灵魂才会诞生出伟大的作品。
而他们的生活本身,也是他们的作品。
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在于天长地久,不在于千秋万代。如果把生活当成一件艺术品,就应该把握当下的每一种可能,做到尽善至美。这里不存在商业的盘算,人情的练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出自己满意的生活来。不是等待,不是幻想,而是生活在当下。
生命的真谛
这几年,我读王阳明的心学、佛教的觉悟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又再看尼采的权力意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生存美学……好像一以贯之,都是唯心的理路。而且,我的内心似乎跟这些“唯心”的观点更加合拍一些。
仰望天空和脚踏实地
人到中年,内心平和安静下来,那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又浮现出来。正像月亮,虽然乌云会遮住她,但她依然在那里。回顾自己的过往和实践,正是大学时代那些理想主义(形而上)在现实中的实验和表达(形而下)。没有当初的高远,我不一定能走这么远,可能会陷在物质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可能会掉进世俗的温柔乡,麻木不仁;也有可能会被内心的自尊蒙蔽,在虚荣和自我中耗尽一生。
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中说:“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我坚信,人能够信仰一点什么比什么也不信仰要好。
理想、信仰就是毛姆所说的月亮。只有月亮而不顾及便士的生活是无法美好的。实际上,东方哲学的“中庸”“执中”,跟西方的辩证法一样,说的都是万事万物要平衡,所有的极端都是偏执。我们可以在诗歌、小说中将理想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现实生活中两者都需要。没有理想和信仰,就没有高度,走不远,格局不大;没有现实和经济,理想的翅膀就容易折断,掉在愤世嫉俗陷阱里的可能性极大。
有了正确的“发心”,看清了意义,前行路中就会更有力量,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帮助,才更有可能创造出“发心”里的美好。
这也正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既要能够“九天揽月”又要能够“五洋捉鳖”、既要“月亮”也要“六便士”的原因。
追寻与安顿
但我并不是一直这么安心,安顿内心也需要漫长的思考过程。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睡觉了,晚上的时间都用来喝酒,那我会去思考。我会想,我的酒店会不会开不下去了?我是不是要去开酒吧?又或者,同行做了个好酒店,我会关注,去了解他们的产品,看看好在哪里。潮流的改变,客户的改变,这些才是我关注的。
我们都是凡人,喜欢喝酒、喝茶,喜欢日常生活的享受。但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的高低决定了人或者企业之间的差别。
但最大的差别或许是看不见的,那就是内心的安顿。
打坐的艺术
打坐的时候,在放空、安静之后,可以把平日里困扰的念头引过来:要不要跟某个人结婚?要不要收购这间公司?那时形成的第一个直觉往往是对的。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平衡
美让我们心情愉悦,觉得很舒服,但这种舒服不是欲望。欲望是“形而下”的东西,美是“形而上”的,是很精神层面的。审美这件事纯粹让你看到了超越自身所处现实的东西。当我们看到樱花的美,会感叹:“哇,真是太美了!”因为我们现实的生活里没有这样的东西,而樱花的“表达”一下子击中了你。
宋朝的优雅和奢侈
审美有时候是种奢侈,甚至是跟死亡联系在一块儿的。宋朝这种太极致的审美,太阴柔的力量,最终让自己毁灭。这也启示我,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掌握好平衡。华住以汉庭、全季这样的酒店为基础,在我们皇冠的顶上可能有一两颗璀璨的钻石,这就是我要的平衡。而如若全部由金子和钻石铺路,那我们的企业就有可能会变成脆弱的宋朝。
时间是人类的幻觉
自然而然,无为而为,可能就是打坐与冥想的精要。
第一程:携程
我们几个创始人,始终坚信做企业一定要赚钱,光靠点击率和风险投资的钱来维持企业是不靠谱的。这也是我们从公司一开始就拼命寻求盈利模式的原因。
第二程:如家
因此,要指望多数 VC、PE 投资者比创业者本人更了解一个行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尤其是一些新行业和创新、变革中的老行业。尽管现在许多投资公司都养了大批分析师之类的人才,但这些人从学校出来没几年,让他们短时间内参透一个行业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方法要么是找到这个行业最顶尖、最优秀的人才来帮助甄别、判断,要么就是看创业团队是否能够成事,是否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值得投资。
第三程:汉庭
汉庭创立初期,不再将上市作为目标,而是将上市看成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汉庭的愿景是成为世界领先的酒店集团。我曾用一句话表达此次创业的理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碰到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我始终认为危机的时候是“买东西”(投资)的好机会,因为价格便宜。不管是“非典时期”的物业,还是金融危机时候的企业,价格都是最低的。
第一家汉庭的故事
当时做出这个选择,我算是胆子很大的。我对酒店的理解特别自信。我是一个 IT 人,来到酒店行业,第一感觉就是——我们 IT 人来打破常规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三家企业的共同点
第一,实际商业模型和最初融资的时候不完全一样。
携程从网上旅行社到订房中心,如家从酒店联盟到经济型直营,汉庭从中档有限服务到经济型酒店。
关键是创业团队的变通能力,不断摸索和创新。如果守在当初不现实的理想模型里,这些初创的企业可能都会夭折在摇篮中。当理想的模型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时候,我们要能够敏锐地找到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然后不断坚持,扩大战果,才能成就大业。
第二,基本每个企业都在三年左右成型。
就像生长发育一样,三年之中,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型、团队、框架、性格、特质、文化等基础都长好了,后面就是进一步的生长。中国创业企业,三年是一个坎儿,三年内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将来的希望就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的创业企业成长速度比较快,仿效、跟进者众多,如果没能在三年左右的时间脱颖而出,就容易混杂在一堆同质的企业里,平庸下去。
第四,都是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管理者的完美结合。
携程由我开局,建章奠定扎实基础,范敏发扬光大,南鹏在融资、法律等方面绝对专业和优秀;如家是我奠定基础,孙坚顺利接棒;汉庭也是我开局,张拓、张敏加入和我一起奠定基础,稳步到达今天的状态。
我的管理经验和教训
实际上,像华住这样的企业是两种人都需要的。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企业家、创造者、搅局者——一个领导者。我本身是个很感性的人,带一点艺术气质,是非常随性的那种领导者。第二种,是专业的管理者,像张敏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她受过正规的训练,有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人极其聪明,也热爱这个企业,有情感在里面。
这样,她就和我在情感和理想这两个层面,找到了共通点。在技能上面,她有非常好的训练,我们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互补。但如果像原先那样,我把事情全部交给管理型的人,这个企业不足以也没有办法去迎接挑战,会被时代很快地淘汰。
小邻居和大邻居
很多时候,你能让合作方回报好一点,是因为你的品牌强,或者设计好,但如果你的做事风格太粗犷,你就没有机会成功。
我的至暗时刻
大学时期最终思考的结果,是人生无所谓“意义”:本体无法界定自身的意义,人生只有过程,只有经历;对本体而言,无所谓意义。这个思考的结果,让我觉得释然。
我容易把情感和生意混一块儿。紧要关头,当一个好朋友说“不好意思兄弟,这个事投不了”,我真的挺绝望的。
我如果是个纯粹的生意人,大概不会有太多内心的疼痛感,你不投,没关系,我赶紧找下一个。但那时我根本没有任何想法,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连发怒或者责备他的心情都没有。
中国服务
在中国,过去的成功模式无非以下两种:
一是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二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将其升级为先进服务业,其中电子商务、先进管理、市场化机制都是升级的常用手段。
“中国制造”在过往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工厂主,给政府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创造了大量税收和外汇收入。这些制造企业综合低廉的土地、厂房、能源、环境、税收和人力成本,海量出口,换回了巨额外汇。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的同时,也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环境污染和大批生存状态堪忧的流水线民工。这些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长期在单调、枯燥的流水线上工作,几乎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富士康的十几跳只是这些绝望的农民工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当下的变革将会深刻地影响下一个三十年。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主要靠制造业,未来三十年,“中国服务”将会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未来创业、投资、致富的机会,大多会在服务业。十三亿中一半左右的中国人收入逐步提高的时候,为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娱乐等增值服务,将会是未来中国服务业的主要构成。
在服务和产品内容方面,做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新领悟与运用,融合现代的艺术审美与生活要素,也必然是我们的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中国梦
至于中国服务企业如何走向国外,未必是自己到国外去开店、去发展,而可以通过购并的方式进行。中国的高成长,一定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高 PE 体现出来,加上世界级的企业规模、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企业未来购并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会变得越来越轻松,实现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成功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我的创业小结
如果一定要总结出几个我个人的特点出来,我想应该是这些特质促使我永不停步:敢于冒险、勇于牺牲、富含激情、良好的商业直觉、开阔的心胸、执着和坚持、不断学习和反省。其中,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从竞争对手、创业伙伴以及挫折和失败中一直获益最多。
创业带给我的收获
第二,是要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为名累。真正过好自己的一生更重要。我要珍惜上天给我的生命,我要把这一生过得非常有意思。当我七十多岁时,如果有年轻后生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跟他平淡从容地说我过了我想过的一生。这是通过三个创业企业,尤其是汉庭,我学到和悟到的道理。
企业的理想和初心
我觉得,做大首先是要想得大,think big。如果你想得不大,是不可能做大的。
有人会说,我想得大就能做大了吗?有几个有趣的例子。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大家更多地认为这句话代表那个时期理想主义的膨胀,违反了自然规律。我倒觉得这句话里面蕴含了蛮多的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的理想够高,你才能飞得够远。只想着在屋子里飞,怎么可能去天空中翱翔?
当你足够虔诚、意愿足够强的时候,想法实现的概率会增加很多。想不大,根本没有机会做大。想得大,理想高远,才有可能实现它。只有大想法、大格局、大思路,才有可能构建你的大架构。有了大的架构,企业才有可能做大。
如果说你的目标是开个馄饨摊子,每天晚上赚个万把块钱,那它最后变成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规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想变成那样的规模,你要多次调整你的想法,且即使调整也不一定能做得那么大。很多大的企业是从小的生意做起来的,但如果一开始你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没有一个大的构思、大的想法,你很难把这个企业迅速地做大。
华住酒店,还解决了好多人的就业问题。华住大概有五六万名员工,在我们这儿工作,他们能够养家糊口,给孩子上学,过年过节能给公公婆婆、爸爸妈妈买点东西。我用这样的发心在做这些,觉得自己是在创造价值,这也让我觉得从事的事业超越了我本人的局限。
市场要大,发展要快
我们的运气特别好,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或者说单一的最大市场。“单一”是指这里应用同样的法律、语言和货币,且有相同的历史渊源。欧盟的人口大概是五个亿,美国三个亿,印度十三个亿,中国也是十三个亿,但比印度稍微多一点。但欧盟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民众使用的语言不一样,所属的国家不一样,货币曾经一样,最近也开始在分裂了。美国虽然是很大的单一市场,但人口只有三个亿。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我估计很多生意大概能够覆盖中国一半的人口,六个亿左右。这六个亿的市场远远大于美国,美国的同类市场大概只有两个亿左右。而印度人口虽多,却没有这么大的消费人群,这么多的中产,而且因为道路、电力、宗教信仰等问题,它不足以成为一个单一的市场。
前提是大理想
有人问我,应该选在美国创业、欧洲创业,还是中国创业?我的答案永远是选中国。中国是一个大市场,倘若你有大的理想,选择一个最大的市场来创业,最有可能把企业做大。
其次,中国是跳跃性发展的市场。什么叫跳跃性发展的市场?比如说中国的互联网。
有人说,中国的酒店业会跟美国一样经历四十年的整合,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可能过个五年、十年,几个巨无霸就形成了。事实也正是如此。这种跳跃式的节奏要求我们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你要想做大,必须跟得上这个跳跃的市场,而不能只是线性地、按部就班地发展。这种跳跃式发展在其他很多国家是没有的,因为他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市场化,需要长期的酝酿和磨合。
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唯有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朋友多元化成功的故事,在不断地冲击我的这个信念。是我的固执和保守让我看不到真相,还是多元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呢?如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是失去许多本该属于你的机会,要么会因自己的动摇,影响了专一。
看到中国这么多企业家成功地经营多元化的业务,我觉得确实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应该仔细地想明白他们成功后面的原因。
首先是(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机会多多。许多企业家是因为各种机会来到眼前才去做的,而不是研究、调研、计划的结果。
二是中国目前国企、外资、民企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并存,民企的灵活和机制使得他们在某些领域特别有优势。比如跟外企相比可以更快地决策,跟国企相比可以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民企是最容易倾向于多元化的。
三是竞争的环境不是特别残酷和激烈,在各个领域真正有实力的对手不多。过去几十年,不管是在品牌上,还是在人才上,各领域都没有培养出特别强的玩家。
四是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在提高。尤其是中国最优秀的那批企业家,早已经不是过去那些“农民企业家”了。他们懂得网罗人才,懂得运用资本市场,懂得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也学会了如何和政府打交道。这些企业家本人的精力都极其旺盛,工作亦非常勤勉。就像我认识的那位上海企业家,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周六、周日都不休息,依然精神头很好。晚餐二两白酒过后,依然神采奕奕。
取法乎上
《易经》中有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制定了高目标,最后可能只得到一个中等水平的结果,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水平的目标,最后可能只能得到一个低等的结果。做企业,“取法乎上”是很重要的,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带领一个企业越来越强。
我带团队要求高是出了名的,如果觉得不行,会批评,会淘汰。过去我的脾气不太好,会骂人。我的直接下属们,大部分都被骂过;女下属们,大部分都被骂哭过。现在我不大骂人了,他们反而觉得不太习惯。如果公司里有谁被我骂了,他会觉得“老季还是比较看重我,他依然还骂我”。我为什么骂人?我提的要求,我认为挺正常,他们觉得太难,我们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创业之初节奏快,事情多,危机感强,着急了,就开骂了。
当时有一个央企出来的同志刚来我这里做高端事业部总经理,他对我说,老季啊,你不懂行,我们这行没有这么高的 GOP 率。我说不行,你不要考虑我给的目标对不对,应该考虑如何达到。
当然,我提高了要求,也会跟他们一点点分析怎么达成 70%的 GOP 率。
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对企业来说,从初创期到发展期,再到稳定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这个阶段的核心矛盾要解决。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策略。
华住在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策略,就是 120%的速度,80%的质量。我做不到 120%的速度,95%的质量。首先要抢地盘。第二个策略是,占领中心城市,抢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地盘。这里面包括一线城市的节点二线城市。当这些地盘都抢完之后,我们定的策略是 95%的质量,95%的速度。
中国这个时代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先圈地,然后再做起来的。我很欣赏日本人三十年只做一个寿司的精神,但这种模式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很难生存得好。当你不够“大”的时候——地盘不扩大,你在变强之前就会被人消灭。我说的消灭不是你这个店关门,是比如说有二十家创业企业,前三家拿到钱的能够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后面没有拿到融资的十七家慢慢变成小的生意或者倒闭。人才也一样,当你做得不够大的时候,人才不会来。大多数人才都是往大企业去。
另一方面,没有强,也不可能大。对一个建筑来说,强有力的梁和柱很重要,它们可以支撑整个大结构。所以当你要做大的时候,也需要强。
当一个公司刚刚创立的时候,你不一定想得这么长远,但是当它已经略有规模,略有起色,你要考虑你的第二级在哪儿,第三级在哪儿。企业的经营者一定要考虑得很远,才有可能让企业不断地变大变强。
速度的极限
正是我们本身的速度太快,产生了更大的阻力,妨碍了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这个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认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限制你进一步上升的原因,就是你自身所到达的高度。
建立志同道合的人才梯队——旅美飞机上的感悟
吹毛求疵是因为责任和要求高。假如不比他人强,我们何以自存?这几年在连续创业过程中,我大多采取了粗放的野蛮的实用主义风格。但本质上,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情希望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希望每样事情都好,每个人都满意,在工作中要求高是必然的。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取法乎上。”这是真理,不管是创业,还是永续经营,“卓越”是迈向伟大的唯一途径。
对于新人,我们也要抱着平等、淡定的态度来看。不能说新人就比老人好,就比老人高明。新进入公司的人,“德”是第一,也就是我讲的“志同道合”。我们也不指望人家一进来就爱上华住,但大家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要大致一样。由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胸怀和气度,真心地欢迎新的人加入。
目前,我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就像阴阳八卦图一样,宇宙的规律是“执中”。创始团队和职业经理人对于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同样重要。因为高速,许多业务需求等不及成长,需要外请;因为高速,许多价值观和经验被稀释太快,需要元老们的坚持和传承。老人和新人相结合,西方的制度和管理工具结合东方的伦理和人文,也许是对治我们这些高速成长企业的配方。
还有一些人有“大公司”的概念,认为公司现在大了,这点损失和利益算不得什么;而且公司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像面对面的人(同事或供应商、合作伙伴)来得直接,有些可以做的改进不去做,可以争取的利益不去争取,因为麻烦,因为会得罪人,甚至可能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反正就这么着,也未必有人能够察觉,做个老好人、和事佬得了。这样的人,为了一己的方便和私心,牺牲了公司大的利益,实际上是牺牲了包括他在内的许许多多人的利益,他的不作为和自我方便,危害很大。
其次,厘清干部层次架构,有重点地针对性对待。
除核心管理层外,可以将管理人分成三类:第一,目前总部的部门负责人、城区总经理是团队最重要的核心队伍;第二,总部部门总监、部门经理和城区的资深店长等是最重要的管理骨干;第三,总部经理级、主管级干部和城区的店长、多店店长等,是最重要的基础管理团队。
对于这三层管理团队,需要不时加强沟通,寻求认同,在保持每个人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核心价值观的一致。季度例会、定期谈话、不定期非正式交流、民主生活会、午餐会、里程碑庆祝、生日庆祝等活动,都是我们跟他们沟通交流的机会。可以用带一级看一级的方式。比如管理层直接带教部门负责人和城区总经理,同时要往下再看到部门总监和资深店长这一级;城区总经理直管资深店长,同时要看到店长和多店店长,以此类推。
我有足够的坚韧和坚持,带领大家走向远方。作为这个企业的领导者,我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我必须要有足够的胸怀和修为,宽容那些不好的人和事,宽厚地对待跟随我创业的老同志,大气地迎接新同志,自我消化那些不理解和委屈,甚至包括谣言和诬陷。
没有这种气概和精神,就没有资格谈伟大。
互联网焦虑症
看别人的企业,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市值轻轻松松地就超越了我们。光从市值上看,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且不说谁笨谁聪明,古话说“天道酬勤”,难道我们这么辛苦,这么努力,都没啥用吗?天道在哪儿呢?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主权。
过去,零售商和品牌商习惯了自吹自擂,而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我们必须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中来。
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来。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企业不直接生产实体,而是通过互联网串联用户和商品,创造一种新的用户体验
许多新兴互联网 O2O 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
创业时要注意什么
1.商业模型
创业以商业模型最为重要。
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型需要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不能早也不能晚。每一个商机都有一个窗口期。早了,成了烈士;晚了,抢占制高点不易,甚至错失机会。
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就像一架新钢琴,一般不可能买来就很完美,需要调音才能悦耳动听。一个商业模型在理想和现实中来回几次属于正常,需要不断优化,不断迭代升级。
一个好的商业模型一定是独特的,创新的。依靠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创业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有效——比如在中国,凭借好的市场化机制,跟僵化的非市场化体制来竞争。成功各有各的不同,但抄袭和拷贝,至多弄出一个二流的公司。
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客户的量实际上是确定的。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尽可能多的拥簇者、粉丝,是我们创业者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也许是你的产品好(比如苹果),也许是你的故事好(比如中甸改名香格里拉),也许是你的价值观引起了共鸣(比如无印良品),也许是你的性价比高(比如经济型酒店)。所谓“专注、极致、尖叫”,就是因为在这个产品极其丰富、信息充分对称的时代,只有专注才能做出好产品,只有极致才能打动客户,只有尖叫才能触动客户的内心和灵魂。
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我不是依靠市场调查公司或者咨询公司的意见,而是做角色模拟,把自己想象成目标客户,推己及人。再通过一个个应用场景的设计,来找出客户的需求点。除了表层的需求点,也要探究深层的需求,其中还有价值体系的共鸣。
一是要合乎常识,不哗众取宠。
二是要了解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
三是要以合适的成本制造产品。尤其是在中低档市场,对成本的控制和功能的取舍非常重要,甚至影响商业模型的成败。
四是要符合主流客户群的审美和价值观。在贵族和绅士时代,客人讲究被服务,被重视,被关注。所以门童、行李员、礼宾员等职位和记住名字等服务被广泛推广。丽思·卡尔顿的口号“我们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们忠诚服务”就是那个年代的典型标识。现如今呢?客人需要的是隐私、便捷、自助、环保。过多的服务和关注,只会让人觉得讨厌和烦恼。
产品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产品实际上是商业模型在客户身上的落地。因此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是产品专家,用今天时髦的词儿来说——产品经理。
每一句都想划线哈哈哈哈
从人性出发,用极客精神做好产品,在用户的体验过程中得到客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认同,从而形成迅速传播的口碑,进一步形成品牌——有了品牌才能连锁推广。这样的一套逻辑和路径,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所有的忽悠、投机取巧、伪创新,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出马脚。
在一个省份、一个地级市的第一家店非常重要,不管是不是直营店,实际上它就是我们连锁品牌在这个地区的旗舰店。店的位置要中心、醒目,产品的标准、品质不能走样。
每一个品牌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创业者,必须学会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讲出你的激情,讲出你的梦想,讲出你的生意,讲出你的设计,讲出你的产品……
听众有投资人,有团队,有客户,有媒体,有社群大众。所以故事可以有不同版本,但是主线是一致的。故事的语言应该是简练的,声情并茂的,通俗易懂的。我们可以用比喻,用幽默的笑话,用图表,来帮助我们讲故事。
我也是一个非常善于跟员工讲故事的人。在汉庭刚刚建立的时候,我告诉大家,我们要做中国酒店业的领先企业;上市后,我又提出成为世界住宿业领先集团;今天,我又告诉大家华住要做世界酒店业第一。每次我这么说,大家都将信将疑。我就会拿出有理有据的分析来,而且还有路线图。当我们一步步实现了传说中的故事,团队就更加有信心,就会更加坚定地跟随你去奋斗。
给媒体的故事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携程的时候,我讲过“携程是旅行社的掘墓人”,这句话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和 Build in Public 的适用场景有什么差异?
还是其实是同样表达的不同分寸?
什么产品适合倡导在产品创建之初就开始在公众宣传产品?
如果每一个产品都适合,build in public,讲故事的范围是什么?
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注意分寸和火候。往往要做的不说,说的是我们做过的事情,至少是正在做的事情。不能撒谎,但是可以不说,或者不全说。战略目标过早地暴露,也会给同行和对手提供火力点。
在创业初期,不能用高薪去招募人才。用高薪招募来的人才往往也经不住创业的折腾。
吸引人才最关键的是感召力。我们要用理想、梦想,要用我们的个人魅力去感召人加入初创公司。
对于充满激情但不够成熟的团队成员,要多沟通,多锤炼。利用我们自己的个人时间和情感,多和团队交流。聚餐,郊游,读书,学习小组,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跑步、足球、羽毛球等等。
在创业初期,激情是非常重要的,激发激情是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保持和维护激情同样重要。读书会、学习小组,甚至啤酒会、野外拉练,都是保持创业激情的有效渠道。办公室晚上灯火通明,周末、节假日加班是常态。创业公司没有什么加班的说法,创业公司的字典里是没有这个词的。
竞争对手除了时刻提醒你努力上进之外,还定义了你的边界和扩张战略。
如果在一个领域,某一个竞争对手的规模已经很大,创业的困难度就会很大,比如 BAT,比如携程、华住这样。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演进,借助新技术或者新模式,颠覆这些霸主也是可能的——比如去哪儿、美团、京东。
在传统行业创业,也要借助流行的概念,利用流行的概念。这在融资、传播、吸纳人才的时候,都很有用。比如,携程的早期,实际上就是一个呼叫中心为主的传统酒店中介,但融资的作价是互联网企业的作价,宣传上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泡沫和潮流。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机制,都充分地用足了互联网概念
发展的节奏和策略也要针对竞争对手来制定。最理想的状态是又快又好,但是如果对手太快,我们必须跟他们在一个数量级上,不能苛求品质,输了速度,赢了战术,输了战略。IBIS(宜必思)就是这个方面的例子。
不要跟竞争对手针尖对麦芒,要学会错位和差异化,拼钱、拼血、拼刺刀不是很好的竞争策略。
企业家和专业管理者
只凭借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经验和知识,要造就一个大企业很困难,风险很大。而专业管理者在草创期优势不强,甚至会碍事。不管是有意无意,我的这三个企业都将这两者结合得很好。
创始人通常有市场营销、技术、特定行业等背景,对市场和产品很热情,对企业日常运作不感兴趣。通常,他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他们极富冒险精神,做事雷厉风行,个性鲜明,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专业管理者(大多数用“职业经理人”来称呼)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许多毕业于美国名校,在跨国企业任职多年,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熏陶。理性、客观,重数字和逻辑。在激情、冒险、果断、创新和宏观视野上往往和创始人不太一样
也有一些职业经理人,尤其是被风险投资主控的创业企业请来的,会抹杀创业者的所有贡献,放大公司的问题,将问题全部归于创业者和前任。有些甚至试图绑架企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金,谋取个人短期利益。
时代和传奇创始人
我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危机感非常强,而且极其敏感——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艺术家有着对情感的敏感,我们是对商业环境非常敏感。这种敏感度,我认为是长期的思考,和不断地在生与死,在困难、折磨中煎熬,练成的直觉。
这几年,我慢慢开始接受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有时候,我跟 CEO 讨论事情,到最后争不下去了,她会跟我说,你说的我不太能理解,我也不太赞成你的观点,但是你正确的概率比较大,听你的。创始人有这样一种能力。这大概也是“传奇”所在。
创始人要深度沉浸于产品
我不太相信咨询公司和市场调查的结果。我认为一个企业家的优秀之处,就是切身的感受能力。市场调查,如果调整调查参数,完全可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做市场调查,我们能找多少人去做这个问卷呢?再者,你找的人是对的吗?如果他不是我的目标客户,那肯定问错了对象。如果要做汉庭的市场调查,你就得问一个刚刚毕业一年的,在靖江或者淮阴工作的年轻人,这样的调查方向才对。如果是全季,又要问不同的人。
预期未来的经验
开始创立汉庭的时候,我提出了汉庭的三年、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多少店,什么时候上市,这些时间节点,都计划得非常详细。
计划被现实如此精准地验证,可以说是一种巧合。而这个巧合的背后,是长期的思考、经验的整合
大连锁管理
我认为大连锁管理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入手:理念、经济、技术、社群。这四个方面正好对应人类最典型的四类组织原则的精髓:理念对应宗教,经济对应商业,技术对应军队,社群对应家庭。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企业所有的可能性。比如,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圈钱上市还是缔造伟大?比如,企业如何看待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是善待员工还是拼命地盘剥?是欺骗客户还是为他们带来价值?是自私自利地苟且还是崇高地创造美好?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渴望某种崇高和伟大,渴望能够找到可以为之付出一生的使命。平凡的生命只有融入到伟大里面,才能不孤独,才能找到意义。
我们的薪酬无法做到远远高出同行,只能做到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股东的利润要在平衡好客户和员工的利益后才能有所体现。
在不同员工的利益分配里,绩效考核是必须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贡献大的多得,贡献少的少得。比如我们客房服务员采取计件制,我们前台售卡采取提成制,我们门店店长采取平衡计分卡。不同岗位的不同考核方法是为了奖勤罚懒,使得员工的利益分配基本公平合理。
在华住体系里,首先是要保障客户——客人和加盟商的利益。我们以尽量低的成本,为客人提供价格合适的产品。比如我们尽量少用中介,而是实价销售,就是在流通和渠道上做到高效、低成本,为客人减少不必要的附加成本。
对于员工,除了给予略高于市场平均值的薪酬之外,我们更多地通过技能和职务提升,不断提高骨干员工的待遇。这样的策略在高速发展阶段非常有用。在新常态下的发展速度下,应该转换成:依赖精耕细作对于效率和收入的提升,来跟员工分享成果。
中国的优质供应商不多,品质要求稍有提升,成本通常会剧烈上升。因此在供应链上,更多的是通过利益来调节,才能吸引和保留优质合规的合作伙伴。
所以,如果能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一线的思考和创造力,发挥连锁组织所有人员的智慧和力量,那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以共同价值观为指引,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调动社群到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激发一线的积极性和活力,以实现商业机构的价值创造,并跟所有价值创造者分享价值。
企业哲学
一个企业能够走多远,能够有多强大,是由这个企业的思想,和这个企业的哲学决定的。思想和哲学的高度与深度,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力量和潜质。
人首先必须求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就不能辨别善恶,也就没法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美好。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听上去如此悲观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生命没有本体的意义,“意义”是由客体定义的。客体不同,意义不一样。生命只是“过程”,不是“意义”。
我以后的人生基本是按照这样的哲学体系在实践。华住哲学就是我的生命哲学在企业中的应用,是我的生命哲学的延伸。
为什么西方没有经历这么剧烈的动荡和不断的重启?西方的商业规则比我们早得多,商业是最好的避免暴力革命的手段。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很好地发展,革命的概率就会减少,改朝换代的周期就会延长,直至消失。
彼得说过,资本主义的典型成就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丝袜,而在于能使丝袜的价格低到工厂女工都能买得起的程度。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用直白的语言点出了生意的意义。
我认为商业是通过对创业、创新者的利润激励,造福于绝大多数人。商业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改变社会不公的手段之一,是效率最高、破坏最少的手段。
华住的生意之道
在全球化的问题上,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世界级的伟大企业,更重要的是当今的商业、客户、人才、资本都已经是全球化的了。我们要站在太空里看地球。
同样,我们的主要干部不能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城市、一个省份,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志,未来我们可能会去其他国家开酒店,做管理。
第三个战术叫“十倍速增长”。摩尔定律是:每十八个月,芯片速度翻一番。这个 IT 定律同样适用中国的酒店业。今天,中国许多产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思维来看。断层式的发展和报复性补偿式增长,使得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类似于“十倍数增长”的 IT 业。
丛林法则。人们对丛林法则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第一层,就是“物竞天择,强者生存”,其实丛林法则有三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同类竞争,异类共赢”。森林里大树旁边很难生存其他的小树,但是苔藓、小草都活得很好,因为异类之间需要的资源是不一样的。
第三层含义是“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有一次在野外穿越的时候,见到过一棵两千五百年的大树,被风吹倒,枯死在荒野,而旁边的小树、中树平安无事。企业大到最后,和大树是一样的,除了自身衰老、腐朽和脆弱以外,还容易招人嫉妒,容易成为攻击的对象。这个法则告诉我们:一,强者、伟岸者要善于守拙;二,支撑小树的力量没法支撑大树,高大的理想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力量来支撑。
华住的组织之道
在理念和价值观上的一致,以及在管理上、组织上的“至简”,并不意味着无政府主义和散漫拖沓,相反,它们恰恰需要军队般的纪律和强大的执行力作为后盾。在几万人的企业里,也要做到像士兵操练一样,整齐、划一,无条件地服从指令,严格地执行标准,聚焦企业战略,坚守企业的理念,整个连锁要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指哪儿打哪儿。而不是山头林立,各有各的变通和理解。
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我主张“东道西术”,就是结合东方的道和西方的技术手段来帮助我们管理。东方的道,可以从法、儒、释、道四个方面领会。术呢?比如平衡记分卡、ERP、IT 技术等等现代的理论和管理工具。
“关键少数”的管理之道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压力,对这二十个人要做末位淘汰。每年或每两年,他们中做得最差的那些是要被淘汰的。对于做到这个位置的人来说,这很残酷,但这可以刺激他们努力。他们自身感受到压力的话,也会将压力层层传递下去,这样企业才能保持一种进步的状态。
我们如何看待客户
在产品设计上,特别要注意的是方便客户。在传统酒店,我感觉最不爽的是入住登记费时长,退房的时候排队等候,wifi 要收费,预订服务要输入一堆信息,等等。我们的诸多创新就是针对用户的这些痛点出发的。要预防的是三流设计师自恋式的显摆风格,花钱多,自我陶醉,抄袭和拼凑。
实价销售是我们从经济型酒店发展出来的策略,在中档甚至高端酒店也要坚持。跟顾客交流的第一时间就给予他们真实确定的信息,而不是拐弯抹角。在信息高度对称的时代,这样做尤其必要。
我们如何看待员工
基于对连锁的特点和员工诉求的分析,对于基层员工,我建议采用法家的哲学来管理。法家讲规则,强调精准执行。我说 1,他们就要按照 1.000 来做,而不能是 1.001。法家有句话讲得好:“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韩非子·用人》)这句话非常好地概括了标准化、流程化的重要性,强调了执行力的重要性。
领导者治心而不是治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我们高层要想方设法让大家心往一块儿使。“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治理国家,不是靠几个贤臣、能臣就能够治理得好的。历史上出贤臣和能臣的朝代,大多贪腐横行,朝廷软弱无力,国家千孔百疮。
第三个是山头主义。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部门,我的区域,谁也不能碰,不能惹。内部包庇,一致对外。
第六个是拒绝变化。换个店不行,涨价不行,新创品牌不行……反正对于每一个变化,都是条件反射式地反对。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整个华住集团可以概括为四个功能模块:平台,投资,新品牌,门店管理。按照这四个模块确定不同的组织架构、薪酬架构和考核奖励机制。
组织原则:三个服从,三个优先。三个服从,是指个人服从组织、小局服从大局、下级服从上级。三个优先,是指团队利益优先个人利益、整体利益优先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优先短期利益。
华住未来的管理:常识管理
过去我担心人才不够,重视人才培养。现在我觉得可以不靠人。机制设计得好的话,可以用常识来管理。
酒店的未来
把这个做到极致的是 Citizen M 酒店,房间只有十五平方米左右,床是两米乘两米的。如果要显得豪华,反而要将淋浴间和卫生间做大,要将衣柜、吧台(茶桌)做舒服了。
未来我们想把“睡”这件事做得更精致。比如通过研究床、音乐、熏香、枕头、灯光、空气的含氧量/湿度/温度、虚拟现实等各种工具,让你睡好。我们的想法还是把这种最本质的事情做好。
迷失普罗旺斯
审美是相对的,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它对于基本生活而言,是进阶,是奢侈;对于生活品质而言,是提高,是进步。这样高阶的东西,是需要好的身心状态打底的。
诗歌与成长
诗歌是最早的真实和烂漫,是未被磨灭的理想主义,是不肯迁就的唯美,是内心的独白和倾诉。
南极之旅
旅游的魅力在于新奇感和对未知的探索,在于寻找那种“在别处”和“在路上”的感觉。当我们厌倦了日常的无聊和烦闷,走出熟悉的生活和环境,来到不一样的地方,接触不一样的人和物,感觉到新鲜和惊奇,甚至还有一点点探险的感觉,这就是旅游的魅力。
毕竟,人类的所有感官享受都是“喜新厌旧”的,正如好东西吃多了就会腻,就会想粗茶淡饭;生活在都市里久了,就会怀念乡村的野趣。
地球变暖的说法,在栓科这儿也受到了挑战。栓科认为,人类跟自然相比太渺小了。人类的活动,根本不可能改变地球千万年的自然进程。所谓地球变暖,实际上是一部分美国人编造出来的耸人听闻的谎言。
地球大气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光能。太阳向地球放射的辐射穿透大气层进入地表,被地面上的物体,尤其是南北极巨大的冰雪镜面反射,变成长波辐射,才能被大气层吸收,太阳光线的热量才留在了地球。当地球的温度持续升高,就会促使南北极的积雪和冰盖融化,白色镜面的反射面积就会减小,留下来的太阳热能就会减少,气温就会随之下降。南北极实际上充当了地球“空调”的作用。
我现在还无法理解什么是自以为是,什么是为大局着其实只是结果的差异?
如果不自以为是,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吗或者没发突破认知?
人类太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如何了不起。面对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千百万年的冰山,我们应该谦逊。在几千万年的地球历史长河中,我们太微不足道。
望着大海,看着冰山,回味着栓科给我们讲的南极故事,再想想抛在脑后的尘世,那些功名利禄,那些聒噪喧嚣,忽然觉得没有了意思。
远行
每一次远行,都是一场重生
也许,我们会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更多的时候,除了鞋子上的泥巴,我们依然故我
但是,至少远行,给了我们更多生的理由
了不起的勃艮第
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勃艮第葡萄酒的四个等级:勃艮第、村庄、酒庄、地块。总而言之,越小的命名(比如到地块)越高级,越大的命名(比如勃艮第酒)越差。
吃饭这件小事
。刚开始的时候,讲究细节会有比较高的成本。但当整个社会都开始关注和执行的时候,有机生活就会变得更大众。
这些细小的“小确幸”正是促使我们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小点滴。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做,推动更多的人和机构一起行动,涓涓细流就能汇聚汪洋大海,最终成就美好生活。
我的日常生活好物
我现在喝茶,上午是绿茶,下午是红茶或普洱,茶叶都是有机的,也是我自己挑选的。茶具我会用日本的银壶、上下的竹编,都是我亲自挑选的。在挑选的过程中,我试图把日本、中国,古代、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我有个用来喝茶的碗,是仿宋朝的设计。直接用古董的话,我喝不起,喝得起也舍不得用,那就仿一个。我做了一批,在日本制作,仿中国古代的设计。出差我会点香,打坐、读书都会点一支香。这些经历让我慢慢对审美有了感觉。
江南情结
喜欢的状态是在野蛮和文明之间做博弈和权衡,那很有味道——既不去张扬,也不是归隐山林,而是执中。
奢侈品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出的世界最新十大奢侈品如下:
1.生命的觉醒和开悟
2.一颗自由、喜悦、充满爱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气魄
4.回归自然
5.安稳平和的睡眠
6.享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7.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8.任何时候都真正懂你的人
9.身体健康和内心富足
10.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朋友圈
邓巴定律认为,人的大脑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一百五十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这一数字是人们拥有的、与自己有私人关系的朋友数量的上限。
纵观西方军事史,最小作战单位“连”通常约有一百五十人。Gore-Tex 材料生产企业的分支机构将员工人数控制在一百五十人之内,超过的话,就会将他们一分为二,再建一个新的办公室。
一般而言,我们最核心的朋友圈有五人,包括家人和闺密,他们是最亲密的朋友。然后是十五人,这是真正的朋友圈,在这个小圈子里你可以自由吐露心曲,寻求安慰,这些人去世的噩耗会给你带来重创。然后是五十人,五十人通常是大洋洲和非洲土著等狩猎采集型社会中,集体在外过夜的人数规模。能保持社交关系的上限是一百五十人,超过这个数字,往往因为太复杂而无法驾驭。这些数字大约以三的倍数增长。
书籍更是如此,作为人类历史上经得起时代和众多智者检验的人类智慧的精华,值得我们花时间仔细研读。我基本不读最新潮的流行内容,也不读管理宝典之类的鸡汤,而是以宗教、哲学、诗歌、名著为主。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尤其要对值得我们花时间的事物倾注最大的关注——精选值得我们花时间的事情和人,将这些事情做到极致,对我们爱的人付出最真的情感,给予这些人和事最多的时间和资源。
交流工具的便利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的生活碎片化,而这极有可能是平庸化的开端。而在这个裂变的时代,培育内心力量、坚守自我、爱惜最在意的人和物,是最珍贵的。
人必须安静下来,才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性、婚姻和爱情
对于性的态度,越年轻的人越开放、越真实,也就越能够回归本源。我们也许已经对在朋友圈里分享美食清单习以为常,但对于性,依然羞于谈论。
日本最近流行一种“卒婚”的做法。对于夫妻来说,一旦子女长大成人,便意味着将迎来自己的后半生,并有可能开始全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考虑是否需要继续维持婚姻生活,自己是否还有未完成的梦想,等等。由于结婚并不意味着必须同居生活,因此不少夫妻选择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但分开各自生活,这种方式就被称为“卒婚”。
性是爱情的基础,爱情是性的升华。好的婚姻一定是从好的性开始的,爱情更是婚姻持久的重要基础,幸福的婚姻有赖性和爱的支持。这三者代表了不同的境界,但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不能割裂,更不能混为一谈。
商业和友谊
做熟不做生的意思不是只和信任的熟人朋友做生意,而是要和共事的人建立友谊,通过工作、共同理想,彼此成为朋友。虽然和这样的朋友私交可能不多,但这种朋友其实比私交要可靠。为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去做一件事情,由此建立起来的友谊是很坚固的。
原本,大学读完了之后,我一直有种优越感,觉得自己参透了人世间所有最复杂的事情。那时候,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到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哲学,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我都看过。那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不能理解的,而且我是学理工科,感觉自己打通了文理。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这样的,有一种世界在我脚下的骄傲感。这种精英主义对我的成功是有帮助的,那股骄傲,那种野蛮的力量,傲视群雄的气魄和自信,推动着自己创造商业的成功。
他们都是四川企业家,学历都很低,但都很成功。他们让我认识到,智慧跟知识未必有很大的关系。来自街头的智慧、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慈悲更重要。
出离和进入
我很喜欢宋朝,觉得那个时代的审美真是不得了,但那么高的一个“形而上”的文明,被一个那么低的“形而下”的文明、被马和刀给打败了,下场是何等地凄凉。
现在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把人间当作天堂,也当作地狱,更视为道场。我来一趟,无非就是在人间修行一场。我的修行是把身心灵都做好,做到极致。身,我喜欢美酒、美食,那就尽情享用。人伦,我有可爱的孩子、贤淑的媳妇;我把企业做好,承担社会责任。灵性,我可以偶尔有那么一瞬间,用菩萨的眼光看这个人世间。
信息和能量
我不是神秘主义的信徒,但我的态度是开放的。至少,完全没有神秘感的世界是无趣的。
形而上和形而下
思考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在那一刻,当我在寻找某种形而上的时候,我得到了某种形而下的领悟——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本体没有意义,意义只由客体定义,对本体来说,生命就是经历和体验。我后来的人生,就是我的形而下的体现——我的商业、我的爱情、我的家庭、我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形而上的形而下的体现。
在无限多的模型里,你做出了独一无二的选择,这种选择具有确定性,而这既快乐也悲哀。快乐,是因为它让你成为了你;悲哀,是因为你从此错失了其他无穷的可能性。
我们的大时代
现在是一个好时代还是一个坏时代?我觉得所谓的好坏,其实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内心觉得这是个好时代,就会发现一切都很好;内心觉得这时代太坏了,那看到的都是荒凉的景象。内心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即便这非常地唯心,但却是真的。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想对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说的是,一定不要躁,要心安。心安才能够专注,才能处身立命,否则容易随波逐流。我过去就是太急躁了,如果我能够很早地把我的心安定好,不要因为我的童年不好,就变得很焦虑,我现在能够做得更好、更成功。心安了,你做事的节奏会不一样,你对人,对你的伙伴也会不一样。我原来脾气暴躁,公司里所有的人都被我骂哭过,后来觉得没必要那样,觉得可以多放点情感在里面,多点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