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杜穆里埃
可能预期太高,看小说一直是冲着剧情去的,到最后也没得到真相的哈姆雷特式结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瑞秋。
ps有剧透
所谓婚姻中无比的福分远非人们所吹嘘的那样。如果它是一个人所需要的温馨和舒适,是一个人所珍视的美好的东西,那么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得到这一切——如果他真正喜欢这间屋子的话
爱情中最切忌猜疑,人与人之前没有信任,则失去是非判断。对于那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加了一层有色(黑色)眼镜。瑞秋是好是坏?最后是谁害死了谁?瑞秋有没有爱过菲利普?菲利普后来会娶路易斯吗?
这一切怀疑都来自于瑞秋的大手大脚,而触发器是家族遗传病。
我比较倾向于瑞秋是个有魅力但是有坏习惯的女人,她的真爱是堂兄,因为我相信将死的人不会说谎(死的时候喊着堂兄(安布鲁斯)的名字)。菲利普太像堂兄,世界上很多人在挚爱离去的时候(或得不到),会找一个替代品,唯一要义就是要像前任(最近一部动漫_人渣的本愿_男女主角即使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一起),这不难理解为什么瑞秋对菲利普如此好,甚至不适时的表达自己作为女人的爱意。
作者达芙妮把她塑造得很完美,准确的说,这是菲利普的视角,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小说的剧情,没有跌宕起伏。像写日记一样,在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会花太多笔触描写当时的心情(或许是我没感觉到,反正我日记就是这样写的),而是叙述当时的事实,只有当事人才能了解其中意味。小说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但我觉得这部小说没有结局,高潮即瑞秋的意外死去之后戛然而止。
看完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爱情容不得猜忌,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大世界,菲利普的心路是那么的真实,一方面很想探寻真相,另一方面担心面对黑暗的真相不能接受又不想放弃爱情的纠结。
begin 过去通常是在大十字路口执行绞刑。 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事了
end 过去通常是在大十字路口执行绞刑。 但现在已经没有这种事了
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开头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平时老实巴交的人杀了他的妻子。最后菲利普明知道瑞秋有危险,仍是不提醒的任她去,在悲剧发生前就已经有了铺垫。爱一个人会为他变成疯子,猜忌,妒忌,心计编制而成的那片网,把其爱人束死其中。一边安慰自己,事实不是这样的,不要乱想,一边忍不住的去探寻真心,但其实当这个想法的出现的时候,你对他已失去了信任。
我一直都认为,人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有的人善于伪装,你观察不出他的内心波动,亦或是,有的人根本不用控制,因为这些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摘抄:
所谓婚姻中无比的福分远非人们所吹嘘的那样。如果它是一个人所需要的温馨和舒适,是一个人所珍视的美好的东西,那么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屋子里得到这一切–如果他真正喜欢这间屋子的话
这是让人对一个女人最为气恼的事了,总是由她们下结论,让人怒不可遏,他们自己却心安理得。似乎一个女人永远都不会错。要么即使她错了,都要让自己错得很有理,反倒像是别人错了。
但在我给她道过晚安,顺走廊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窗户,看着窗外寂静的花园,听着那片林子下面的小海湾里回荡着远处大还隐隐约约的涛声时,我就如同假日已结束的孩子一般,感到莫名的惆怅
不强求的人会拥有一个平淡的世界,这并非现实世界,而是仙境,所有这一切都属于我,而我不想一个人独占
菲利普,有些女人,往往还是优秀的女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会带来灾祸,凡是与她们有瓜葛的,都会变成悲剧。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对你说这些,但觉得非说不可。
大脑一片空白,毫无思绪,身体平静又安逸。没有问题涌现,没有什么忧虑硬要从深处跑出来骚扰这份幸福的宁静,似乎生命中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面前的大道平坦无阻,已逝的岁月无足轻重,未来的日子只不过是对我现在所知所有的一种延续,它将永远如此,就想祈祷之后总要说个“阿门”一样
一只只渔船随着浮标在摇摇晃晃摆动,有个老人坐在船舱坐班上往外舀舱底的水,背后有不断溅起的水花又扑进舱里
我站在亚诺河边的桥上,发誓要毁灭一个未曾谋面的女人。桥下,浑浊的河水翻滚着流过。瑞秋,一个乞讨女,两手空空朝我走来,她全身一丝不挂,只戴着那条珍珠项链,突然,她指了指河水,只见安布鲁斯正从桥下飘过,他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顺着河水漂向远处,漂出视野。随后那条死狗缓慢沉重地漂了过来,狗爪直伸着。
黑暗中,我不觉得气愤,也不感到害怕。我心怀怜悯。她在我眼里是一个沾染了邪恶,对自己所做的事不负责任的人。一方面在制约她的那个男人的逼迫和驱动下,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和出身的缺陷,缺乏某种深层的道德感,才会自然而然、十分冲动地做出这种举动,我想拯救她,但不知用什么方法。此时我似乎感到安布鲁斯就在我身边,我又活在他身上,或者说他附在了我身上。他写的那封信,我撕成碎片的那封信,现在得以体现了